“整个乌克兰都是我们的”。这句话,站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立场上似乎掷地有声,但放在今天这个国际舞台上,无异于投下一枚巨响的重磅炸弹。更为直白的是,他的表态并非单单停留在语言层面,还用行动进一步诠释了这句话的实际含义。在圣彼得堡的年度经济会议上,他暗示俄军或许会以闪电战争的姿态占领苏梅,一座城镇距离战火边缘仅有十几英里。这种直白,让人无法忽视它背后的意味。普京强调,目前目标不是夺取该地,“但原则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”。没有明确表态,也没有公开否认,似乎给人一种模糊又深沉的寒意。这种微妙的表态让人忍不住深思,难道苏梅只是俄罗斯扩张版图的下一个据点?又或者,这是俄罗斯欲迎还拒的外交博弈新手法?
牵着乌克兰局面不放的普京,并不单单是在展示所谓的民族团结。他所抛出的“俄罗斯士兵踏足之处,就是我们的之地”,无疑是一种政治宣言。而这一宣言背后,他的目的或许更复杂,更深入。事实上,自去年俄罗斯吞并了乌克兰的四个地区后,双方关系早已进入了深水区。莫斯科的强硬姿态不仅没有沉寂,反倒像一场燎原的火焰,越烧越烈。如今,这场火焰显然还在向苏梅蔓延。
时,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起始点。这场风波究竟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?去年以来,俄罗斯的政治战略一直围绕扩大军事版图与影响力展开。克里姆林宫吞并乌克兰的四个地区,早已不是新闻;从东部的顿涅茨克到南部的赫尔松,再到扎波罗热,这些领土的归属已被莫斯科单方面敲定。这四块领土的并入并没有满足普京的胃口,他始终未表明通盘的领土计划,而这部分“模糊地带”给国际社会留下了诸多悬念。
特朗普的上任和后来的态度变化同样是这场冲突的插曲之一。早期,俄罗斯曾期待特朗普为俄美关系带来缓冲,甚至寄望于通过恢复外交、经济关系来为乌克兰问题找到所谓的“和平解药”。可是,美国的回应始终偏离了克里姆林宫的期望。特朗普尽管曾声称要调停乌克兰战争,甚至宣称能在24小时内结束冲突,但显然时间的车轮并没有如他所预料般转动。俄乌两方仅达成了换俘协议,再无任何实质性进展。
不得不提的是,克里姆林宫始终对乌克兰问题有着显而易见的战略目标,而这个目标无非是领土——用军事或政治手段彻底吞噬这些地区的主权,甚至更多。而这一点,恰恰是乌克兰政府无法接受的核心红线,也成为谈判桌上的最大死结。
上,我们可以看到愈发复杂的局面。表面上,两国之间的实质性谈判已经陷入僵局。但更难的是,在表面平息之后,伏流涌动的危险似乎更加显露无遗。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空袭力度,在最近几周呈现进一步升级的趋势。敖德萨、哈尔科夫等地频频遭受袭击,无人机袭击造成粉碎性破坏,死亡人数正在增加。这种频率之下,和平似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因为乌克兰局势的拉锯,俄美关系同样深陷泥潭。经济制裁、闭馆的领事服务、不足的外交使团,这些象征着两国曾有的外交窗口,此时却像一道坚韧的屏障,再难打开。更有甚者,俄罗斯希望借助与美国关系的所谓“缓和”来重启其经济活动,这一点在圣彼得堡经济会议上暴露无遗。可惜的是,美国企业的缺席与西方冷漠的态度已经发出强烈信号,俄罗斯的算盘并不好打。
一位参加会议的俄罗斯经济部长曾表示,国内经济状况几乎处于衰退的边缘,央行20%的利率压得企业喘不过气。普京在会上虽然表态称“不能让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”,却不得不接受经济危机正在逐步幻化成现实的事实。而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状态下,俄罗斯是否会凭借苏梅的问题再一次强势冲出局面?还是说这只是他们战术调整的新试验?
这场领土纷争的脉络其实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之后的风雨。上世纪90年代,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地缘政治张力日趋明显。尤其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,两国的分歧与诉求早已表明,领土问题并不是一夜之间能够解决的矛盾。克里米亚的182天漫长吞并,以及后来的顿涅茨克地区东部武装冲突,莫斯科和基辅的关系已经如同弹簧,越压越紧。
而这种张力,恰恰成为了俄罗斯近年来推动“大俄罗斯”概念的核心依据。普京的叙述,并非孤立存在,“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是一个民族”的言辞被用作政治工具,意图将历史身份模糊化,推进吞并的合法性。翻开苏联解体后东欧风波的历史教科书,你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之间的问题,而是一次地区历史的长期积怨。
写在我们不得不承认,乌克兰问题的解决,看似关乎领土,实则远比地图上的边界复杂得多。多个大国的手段、意志,交织在这场冲突中,使和平遥远而浅薄。有人曾说,这场冲突根本没有赢家;但在今天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谁得到了多少土地,而是谁又能阻止更多灾难的发生。一旦苏梅成为下一个导火索,谁来承担这场战火的后果?
富豪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