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是关于“强渡大渡河”事件中,勇士人数到底是十七还是十八,历经多年讨论,争议不断。下面是对文章的改写,保留了原意,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:
---
前几日,我去大渡河凭吊那片曾经的战场,内心涌起了不少感慨。于是,重写了两篇旧文来抒发我的思绪,这篇便是其中之一。
关于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数,是十七人还是十八人,表面看似简单,然而已经讨论了几十年,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。对于这一点,究竟是历史的模糊,还是后人对于记忆的重构,这其中的复杂与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。
展开剩余84%一、《战士报》首次报道“十七勇士”
1935年5月26日,即我方成功夺占大渡河渡口的第二天,红一军团政治部出版的《战士报》第184期首次报道了这一战役。这篇报道中,标题《十七个强渡的英雄》赫然在目,文中提到:
“‘牲’部二连十七个同志,争先恐后地自愿报名渡河。在二连连长的带领下,他们坚定决心,第一个强渡……”
这篇报道约200字,明确提到“十七个同志(英雄)”的数量。由此,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数便被定为“十七人”。这篇小小的《战士报》,不仅向外界宣扬了革命英雄主义,也让这一说法在我军中逐渐传播开来。
接着,该报第186期再次提到“十七个英雄”,并且在报道中列出了具体的十七位英雄的名字,包括了熊上林、罗会明、刘长发、张桂成等。这一报纸上的描述,几乎成为了“十七勇士”的最初印证。
二、上世纪五十年代,“十八勇士”首次回归
到了1956年,中央军委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,决定编撰一部革命回忆录,并向全军征文。作为直接指挥过强渡大渡河战斗的刘伯承、杨得志、孙继先等人,也都纷纷撰写了有关强渡大渡河的回忆。
刘伯承在1959年发表的《回顾长征》一文中明确提到:“十八勇士一过河,就将敌人打垮。”同年杨得志的《大渡河畔英雄多》也写道,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,大家一致认为,正确的说法应该是“十八勇士”,其中包括营长孙继先。
孙继先在《强渡大渡河》中的描述更为详细,他回忆道:“我们与熊尚林同志带的九位同志会合后,数了数,正好是十八人。”这时,“十八勇士”这一说法再次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。
然而,仍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人们:为何在早期的《战士报》中,勇士人数却是十七人,而不是十八?1961年,《新闻业务》第12期刊发的《在长征路上出版的报纸》一文给出了答案。原来,文章的作者正是十八勇士之一的孙继先,他因谦虚,特意将自己从名单中剔除。因此,《战士报》所提到的“十七勇士”,实则包括了孙继先,但他本人没有将自己算在内。
三、历史的改动,十七勇士再度被确立
本应随着刘伯承、杨得志和孙继先等亲历者的回忆,十八勇士的事宜得到准确还原,然而不知为何,进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,各种相关资料中却统一出现了“十七勇士”的说法。即便在这些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中,所有涉及“十八勇士”的地方,也全都改成了“十七勇士”。
例如,在1980年再版的《星火燎原》第三辑中,刘伯承的文章《回顾长征》中,原本提到“十八勇士”的地方,全部修改为“十七勇士”。更有甚者,孙继先的文章在再版时竟被彻底删去,这一改动的背后原因至今难以考证,但技术上的困难却显而易见。刘伯承、杨得志的文章改动较少,因为他们对于战斗的记述并不深入;而孙继先的文章涉及到十八勇士的具体描述,因此修改起来困难重重,于是干脆将其删去。
由于改动较为统一,后来的相关记载、纪念活动、电影、画作等,无一例外地将勇士人数定为“十七”。这一版本不仅出现在书籍和历史资料中,甚至连军事博物馆、红军遗址等地的展览也都遵循这一说法。
四、十八勇士的第二次回归
随着学术研究逐步脱离政治干扰,尤其是非职业历史研究者的加入,十八勇士的正确记载又逐渐回归了我们的视野。最近,军事博物馆调整后的展览中,重新列出了“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”的名单,标志着历史的还原正在逐渐深入。
例如,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再版文章中,杨得志的回忆经历了巨大的改动,文章中的“十七勇士”不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。在最初的1957年版本中,杨得志明确写道,勇士们是分两波强渡的。第一波由熊尚林带领,包括八名同志;第二波则是孙继先带领的九名同志。两波的勇士在激烈的战斗中配合默契,最终成功占领了渡口。杨得志原文还特地提到,第一波和第二波的勇士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困难,直到两波会合后,才最终将敌人击退。
因此,“十八勇士”的真相并非简单的数字问题。正如杨得志在回忆中所描述的,强渡大渡河的过程充满了艰险: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火力,还要与湍急的河水作斗争。大渡河水流急,河面宽广,暗礁遍布,渡船在水流的冲击下,一旦触礁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正因为如此,船工们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,他们负责确保渡船在暴怒的河水中能够安全通过。
五、总结
虽然关于“强渡大渡河”的英雄人数仍然存在争议,但这一事件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,已经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。无论是十七还是十八勇士,他们在大渡河畔展现的无畏和坚定,早已超越了数字的界限,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象征。
如今,随着学术的不断深入,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历史细节有更为清晰的认识,但更重要的,是将这些英雄精神传承下去,让它们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豪配资-配资门户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-配资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